远古时期的中医药

1134b033bf689fdfdc7bc156c3ae382.jpg

“中医”一词从古至今,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解与认知。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之路。而中医药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指的是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而“中医”这颗中国文化精神森林中的一棵长青树,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萌芽。

中草药的发现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能因为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到了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地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医疗器具的起源

针灸作为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中医在世界医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针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针灸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和骨针。当时在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时间久了,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以痛为腧”的学术。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主要源于此。

中医药起源中主要的代表人物

伏羲,上古时期一位睿智的首领,居三皇之首。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伏羲古中医药学便是祖国中医药学的总源头。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他画八卦、尝百草、制九针、疗疾伤,开创了古中医药应用之先河。他始创的九针,多是石制的,后来在冶金术发明之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出来了金属针,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易传》有记载:在远古时代,是伏羲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而创造了伏羲八卦。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中医药得以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文化基因,也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主要骨架及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其基础理论孕育的“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的整体观,成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对历代中医、疗法、药剂、针灸等都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根,也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

“天上造物有主张,大地处处藏药方”,千树万草皆可入药,关键是医者能否认识与运用。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神农,即上古时传说中的炎帝,农业、医药发明人。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民间一直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上古时候,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传说中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人类也跟神农学会了种地,从此不愁挨饿一事。那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传说中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

实际上,“尝百草”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不是神农一个人的事迹。我们的先人经过漫长岁月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渐渐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不少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它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和伏羲、炎帝被一同誉为中国医药鼻祖还有五帝之首——黄帝。据史书记载,在我国上古时代,部落屡遭水火、猛兽及瘟疫侵袭,常受伤病之苦,人们寿命很短,轩辕黄帝为此寝食难安,于是,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谈论医道,就如何化草为剂,如何审穴施针,如何开方治病孜孜探求,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原始思想根基。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黄帝内经》作为古代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通天之意,明地之理,为中医学建构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一直规范、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被后世医家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六经之《语》《孟》”。后人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成语“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把成语“术精岐黄”用来形容医术高明的人。

人们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录,将远古时期的医学知识传承下来,逐步形成了中医药的基础,支撑着中医药后续几千年的发展。浩浩汤汤的中医史也是一部民族史,中医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不仅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远古时期虽然缺少文字记载形式,但人们仍然通过口口相传,将原始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医学知识流传了下来,奠定了中医最初的发展基础,使中医在中华文化这片丰沃的土壤中不断成长,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