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谈养生——千年之前中医是如何查证病情的?
岐黄谈养生,本期谈的是《玉版论要篇第十五》,“玉版”是书写文字的地方,古人把重要的文献刻在玉石上,就能保持很长时间,“论要”指讨论重要关键内容。本篇主要讲的是古人所记载的关于中医查证病情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包含了色诊和脉诊。
原文(节选)
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或者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病情会更加严重。
如何通过“色诊”判断身体状况?
文章开头黄帝先提出疑问:“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揆度奇恒”是《黄帝内经》用语,即一种以正常人的某些指标衡量病人情况,确定病之所在及病之轻重的逻辑方法。古代没有X光等现代科学技术,看不到内脏,但中医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如面部、舌质、舌苔等,与内在脏腑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会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获取机体外在表象就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人脸上的变化一般有四种:气、色、形、态,其中形态变化出现较晚,气色变化则较早。色诊就是通过病人颜面五官的气色变化来诊断疾病,判断病情深浅以及怎么医治。例如现在有些中医会通过观察鼻翼的颜色,发现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蛛丝马迹。而针对色诊所观察到的不同症状,文中也提出来相对应的医治方法,比如见到“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病色比较轻浅的,这时候就用五谷汤液(五谷所酿的酒类)来进行调理,连药都用不了。“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如果病色特别深,病比较重,这个时候必须服用中草药剂来进行治疗,大约是二十一天才可以恢复。
“脉诊”判断身体健康的方法
本篇中除了色诊,还为我们介绍了通过脉诊来判断身体健康的方法。脉诊是中医学中从古传承下来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分浮、沉、迟、数等多种。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玉版论要篇》中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深浅和预后,文中强调脉象的强弱、速度、深度等特征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状态。如果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或者温热病而正气极虚,就有可能危在旦夕了。中医在临床当中强调需要注意判断色和脉二者的关系,以及脉本身跟四季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结合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来判断脉象的正常与否。《玉版论要篇》提倡的整体诊断观念,不仅关注局部症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环境因素,这一理念在现代中医诊断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现代中医诊断十分注重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力求达到整体平衡和谐。
《玉版论要篇》对现代中医诊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望诊、脉诊等具体诊断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整体诊断观念的深化上。这些影响使得现代中医诊断更加科学、精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值得我们反复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