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岐黄谈养生——黄帝内经记载的中医心理学378f064f5c469559944f7f69e910f6c.jpg

本期岐黄谈养生,我们要谈的是《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移精变气,就是把身体当中的精和气改变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精代表阴,气代表阳,人的精气改变了之后,身体的阴阳就平衡,阴阳平衡了之后身体的疾病就去除了,最终使精神复强。而本篇正是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具体论述了如何去除疾病,强调了身心并治的理念。

【原文】(节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这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馁,外邪乘虚而客袭之,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了。

中医心理学

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治疗手段也是不同的。“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在两汉之前,例如商周等时代,是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病。祝由被称为中医的心理学,主要通过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实际上即心理疗法,通过转移患者的情绪,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府医疗多设有祝由科,唐代太医署设咒禁科,元、明、清的太医院设十三科,祝由是第十三科(到清代中期后被禁止)。时至今日,祝由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仍然不是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定论的,所谓“病由心生,病由心灭”,很多心病只有用心药、心法来治。

如何通过色脉诊治病情?

本篇黄帝向岐伯询问如何判断诊治病人的身体情况,“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岐伯回答通过色脉,色就是望色,脉就是脉诊,一个是望,一个是切,古人就把色脉就看作是中医的诊断学。在明代的《景岳全书》里边也不说是诊断,不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凡是诊断都叫“色脉”,沿用的是《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察色按脉,观察这个人的气色,再按他的脉,然后辨别他的身体状况,其实就是诊断。

岐伯还提到了要“闭户塞牖”,户就是门,牖就是窗户,就是把门窗都关好,即在诊疗时需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个时候叫“系之病者”,医生需要将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放在病人身上,仔细的问患者的情况。同时医生在询问时一定要问要点,围绕病人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来进行询问,同时要让患者根据他自己的情况要尽可能详尽的来描述病情,才能更好地诊治病人。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作为中医理论中关于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重要篇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身心健康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一古老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