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谈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在整个中医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银杏文化书院特开辟“岐黄谈养生”主题板块,以多角度深入解读《黄帝内经》,带您探索中医的养生奥秘。

image.png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和岐伯的对话道出了中医养生理论的根本。

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以上对话大意写出,黄帝问天师岐伯说:“我听说上古之人,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退;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动作迟缓、衰弱,是时世不同吗,还是人将古法失去了。”

岐伯回答:“上古之人,懂得天道,遵循阴阳法则,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常规,不做不该做的事,所以能够身体和精神都保持得很好,大多能够年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很多人把酒当成平时的饮品,把荒乱的生活当作常态,醉酒后纵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由于不懂得保持旺盛的精气,不时时驾驭自己的思想,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起居作息没有规律,所以年过五十就衰老了。”

从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中可知,理想的养生之道就是要因时之序,遵循自然规律的饮食和劳作。《黄帝内经》是我们祖先古老智慧的结晶,其对于缺乏养生智慧的现代人来说,如能够领悟其中的养生之道以及中医的养生原理,对于调节身心平衡,最终达到身心健康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岐伯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image.png

岐伯修医之路:

岐伯居住的部落里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瘟疫,有很多人相继得了奇怪的病,但没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清楚该如何医治。岐伯眼睁睁看着部落里生病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心里非常难过。

从那以后,岐伯便立志于钻研医术,走访各个部落,四处寻医问药,一边走一边到处打听哪里有懂得治病救人的人,一旦打听到一点消息,不管山高路远,都一定要前往找到这个人求教学习。如果听说哪里有某种植物吃了可以治病,岐伯也一定要找到,而且会以身试药,亲自尝试这种植物,感受和了解植物的药性。

岐伯走过的路越来越长,向人讨教习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尝过的草药种类也愈加丰富。岐伯一边学习一边开始给人治病,在这个过程中,又进一步总结经验,思考研究。就这样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岐伯的医术得到了不断提高,懂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后来,岐伯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中心,将天文、地理、气候、生物、农业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人的生命的关系,都一起有机融合到他的医术中去。

image.png

岐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文、擅长艺术,但是他看到百姓病苦,便立志学医,经过对伏羲八卦、神农百草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医理论。黄帝时期,记事官仓颉发明了各种符号的文字,记在专门打磨过的石片上,借由这种方式,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得以流传至今。

《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黄帝内经》记载了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言论涉及到了天门、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知识。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络学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中国影响最深远的的中医典籍。现在托名岐伯而著作的医书有《黄帝岐伯按摩》《岐伯经》《岐伯炙经》等,主要介绍针灸、按摩和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