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小课堂——明朝中医的对外交流互鉴
中医药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为我国古今劳动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本期中医历史小课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朝,领略明朝时期中医药的魅力。
与朝鲜的中药交流
朝贡是明代维持周边国家与周边民族关系往来的重要形式,在东南亚等域外国家向明朝进贡的物品中,药材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人参就是朝鲜向中国输送的主要药物之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正值朝鲜高丽王朝末期,其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尚不稳定,所以药材交流虽然是双向流动,但朝鲜被赏赐药材次数较少,通常冠以“药材”记载,没有列出具体药材名称。到了明永乐年以后,中朝关系趋向稳定,两国间的药物交流也逐渐增多,交流形式仍以官方“赐药”为主,但交流的药物种类开始变得丰富。成化十六年,由于朝鲜求请,明宪宗钦赐苏合油一斤、龙脑一斤。弘治八年,因燕山君“尝患面疮,令医官求药于中朝”,明朝赐雄黄解毒散、善应膏,用而有效。朝鲜官方对药材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中朝之间药材贸易的扩大和发展,也促使中国与朝鲜药物交流的方式逐渐从贡赐药物向贸易药物的转变。
西医理论初入中国
明代末年,西学东渐,利玛窦、邓玉函等传教士纷纷来华,介绍西方生理解剖和医药知识。当时的医家予以批判性吸收,促进了中医的发展。1568年,澳门第一任主教卡内罗在澳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白马行医院。1582年(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撰写的《西国记法》有关人体大脑的描述,是最早传入的西方神经学。同时,利玛窦还把西方解剖学的概念带入中国,与明朝医家王肯堂进行过多次讨论交流。在利玛窦影响下,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中对许多外科疾病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明代著名思想家方以智接受了西方“脑主思维”说,将生理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初步建立中西医汇通思想。
走向世界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讲到明代中医史,不得不提的一部医学著作就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古代本草学集大成者,被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李时珍花费27年时间完成《本草纲目》,历经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定稿。他参考了近800部典籍,包括历代诸家本草、古今医家著作和经史百家等,整理、总结、订正、增补,形成了这部共52卷的巨著,其中收录了大量的药物知识,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共计1892种药物。《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采用了比较统一和有条理的叙述方式,这对动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李时珍还补充了许多新药物,并通过自己的经验补充了某些药物的疗效。 《本草纲目》内容广泛,涉及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和历史等多个领域,是一部对人类生存发展、健康幸福作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学巨著,在世界医药学领域影响深远。
历史上,中医药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现在,中医药也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沿着“一带一路”交流互鉴,对外来的药材、医疗技术和理论观念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