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小课堂——从“郑和下西洋”,读中医药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各国传播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明朝的郑和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奉命七下西洋,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外事、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今天中医历史小课堂就带领大家从“郑和下西洋”,一起回看明朝时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郑和下西洋随行医药资源
据《郑和家谱》记载,郑和船队所带医官数量多达180余人,是先前其他国家航海医疗队无法比拟的。且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医官大多由郑和亲自挑选,不问出身,只看医术是否高明,有匡愚(江苏常熟人)、彭正(安徽太平府人)、陈以诚(上海金山枫泾人)等随从医官。由于医护人员籍贯不同,所以针对不同地域的疾病都有相关治疗经验。
除精心挑选医术高明的医生外,还随船携带了大量的中草药及医书自用或与他国进行贸易。曾有相关记载:“郑和船队出航时带有药物300多种,包括藿香、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巴豆粉、滇漆、血竭、麻黄、常山、诸葛行军散、开关散等,其中有的药物如人参、大黄、茯苓、肉桂等数量较大。”以上药物中,大多有除湿杀虫、清热泻火、化瘀止血、利水消肿、清热抗疟的功能。途径的东南亚地区气候潮热、物种丰富,疾病传播途径多,人易被蚊虫叮咬,患疟疾等急性疾病,加上当地卫生条件不完备,使民众常遭受疾病的痛苦。此举丰富了东南亚国家药物的种类,对当地的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了当地医药事业的发展。
对途经之地的医学影响
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且随船医官临床经验丰富,所到之处用传统中医药为当地百姓治疗疾病,传授了中医知识,刺激了当地医学发展。如我国宝岛台湾凤山县,有一种姜名叫“三宝姜”,相传为明初郑和下西洋途中经过此处所种植,因当地居民高山族居住在高山水冷的环境中,易生瘟疫病,三宝姜可作为药物,驱寒除湿。
在非洲地区,郑和船只经过肯尼亚,海医根据当地医学发展水平、民众对中医技术可接受程度来传授中医传统医术,如中医推拿、拔火罐、姜片泡茶治疗腹泻等。迄今为止,帕泰岛上的中国村、上加村仍保留这种医术,在帕泰岛的西游村有“杏林”世家,家族祖传医术就是从郑和船队携带的海医学到的。当地居民还从先前中国人那里学习中医,再结合当地本土的医术,创造出非洲式拔火罐。郑和船队将中医药文化传入非洲,融入当地医学实践中,使之得到传播与发展,帮助非洲地区摆脱医学落后的状况。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也承担着国际交流传播的重任,也是“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历史,郑和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智慧与经验,也在为今天的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