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小课堂 | 不可不知的金元四大家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我国历史上,金元时期是个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正是因为时局的变化激发了当时中医学术气氛的活跃,新学说、新方法不断涌现,使这个时期成为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四大医家,就是后世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刘完素、李杲和朱震亨。他们以鲜明的学术特色,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学者,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攻邪派”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金代的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首。兴定年间(1217-1222)曾被召为太医,但不久就被辞退了。他在民间行医多年,是当时的名医,他精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在学术上,张从正是“攻邪派”的创始人,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而一味用补,因而在医圣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同时他的攻邪学派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及学派的创立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明清温病学派开了先河,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了治疗方向。
“寒凉派”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河北河间人,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提出“降心火,益肾水”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他学识渊博,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他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理论,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其首创的“防风通圣散”至今仍为治疗表里俱实及外科病毒之良方,时人称之为神医,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电视里常播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面喜来乐的原型就是刘完素。
“补土派”李杲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因在五行中,脾胃被归类为“土”,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 他认为脾胃是元气的根本,脾胃好了元气才充足,同时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负责上传下达我们人体中气的流通运行。在治疗上,他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了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今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升阳益胃汤就是李杲用来治疗劳倦伤脾、湿热中阻、营卫不和的一个名方。他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至今仍是研究学习脾胃的重要书籍。
“滋阴派”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他治病往往一贴药就见效,被称为“朱一帖”“朱半仙”。朱震亨著述很多,是元代各医派的集大成者,因他家乡有河名丹溪,人们尊称他“丹溪翁”或“朱丹溪”。朱震亨最开始志在仕途,一心扑在经书上,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对其它三位金元四大家的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他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其医学思想远传海外,被日本医学家所推崇,日本曾于十五世纪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金元四大家 ”虽处方用药各具特色,但均不失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家产生其他诸多的医学流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