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小课堂——聊聊中医理论飞速发展的时代
今日中医历史小课堂带领大家了解两晋至五代时期的中医史,即从公元265年至公元960年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两晋至五代的近700年,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上升时期,这是一个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的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碰撞中,中医学各科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是中医学理论飞速发展的时代。
《黄帝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黄帝内经》作为构筑中医学学术体系框架和确立中医学核心理论内容的经典医学著作,一直被奉为圭臬。在我们充分肯定其理论价值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文献中大量经文、理论玄奥难解的困境,所以对《黄帝内经》等古医籍专著的解析与理论探讨对中医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两晋至五代时期开始,就有一些医家开始着手进行古医籍的整理与编次,同时通过注释的方式,结合当时的医学经验与成就,使原有理论与学说得到充实。《黄帝内经·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注黄帝素问》,在王冰之前,《素问》有南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注本以及其他传抄本,王冰历时十二年,收集整理,参校诸本,改编注释,于唐宝应元年(762年)撰就《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使书籍眉目清楚,内容系统,还突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脉学取得巨大成就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时代的扁鹊所提出“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手法中,切的就是脉。由于当时人们比较迷信,医生不重视脉学从而导致误诊。基于此,魏晋时期的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等名医所著医学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对中医诊断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脉经》10卷98篇,记录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对24种脉象及其主病作了详尽的描绘阐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全面继承了魏晋之前脉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并提出诸多创新性、突破性的见解,是中医脉学的不朽之作,更是中医理论的一次极大发展。王叔和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华脉祖,并名列鄂东五大名医榜首(另四人为李时珍、庞安时、万密斋、杨济泰)。
药物学理论的充实完善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的日益深入,药物学理论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等,对药物学理论有着规范总结、继承发展的作用,推动了药物学理论的丰富完善。陶弘景撰写的《本草经集注》是历史上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对本草的第一次全面总结和充实提高,他以《神农本草经》作为底本,对中药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和创新,所载药物达到730种,进一步完善了药性理论。此外,该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物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全书以总结药物炮制方法为主,记载药物268味,总结出炮、炙、煨、炒等共计17种炮制方法,是对中药炮制经验的一次系统总结,更是对中药理论的一次丰富完善。药物学理论的充实为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后世对药物的应用更加规范化,将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两晋至五代时期是我国中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对后续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其中的奥妙。这些医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不仅是对前代医学理论的归纳总结,更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代中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期,中医历史小课堂将继续探索宋代的中医史。
文字来源:中医药导报、中国中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