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史小课堂——中医数千年来的抗疫史
近年来疫病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其实早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疫”字的出现,在古代,中医一直在治疗疫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医药发展史的相当一部分就由中华民族抗疫史所构成。今天国医堂就带领大家从中医千年的抗疫史中共同体会中医的神奇魅力。
疫情防治奠基之作问世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行医游历各地,眼见百姓所受疫病之苦,怀着对家国因灾乱沦丧之悲,亲人因疫病夭亡之痛,立济世救人之宏愿,潜心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不但救人无数,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堪称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奠基之作。《伤寒论》的防治疫病的条文,呈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两大基本内涵:一是“正邪博弈”是中医辨识病证的核心理念;二是“辨证论治”是中医辨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已1800余年,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疫病的过程中曲折前行,积累了防治疫病的宝贵经验。前几年各地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疫情并载入诊疗方案的“三方”,多数源于于《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等经典名方。
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瘟疫爆发流行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依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疫病流行。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也造就出一大批杰出的防治瘟疫的中医学家,比如闻名后世的四大医学流派代表人物——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四位著名的医学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4个不同学派。当时宋朝帝王对中医关注程度之高,史所罕见,仅北宋的皇帝中至少有五位熟悉医学,宋太祖和宋太宗更是“行家里手”。这一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互交融,抗疫史被打上了深具儒家特色的“家国同构”烙印,并出现了中医的特殊群体——儒医。《宋会要辑稿》对儒医作了精要介绍:“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儒医的兴盛也让两宋成为中医古代抗疫史上的“高光时刻”。
古代中医人“种痘”
明清时期是中医古代抗疫的第三次高峰。这一时期的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在全世界流行,清朝近300年的历史,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与瘟疫博弈。在此期间政府和社会都有许多救疫活动,明万历十五年,北京疫气盛行,朝廷选派太医院医生分批到各地诊视给药,并有详细救济记录;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京城疾疫,朝廷“差佥都御吏督同五城御吏,发帑金令医官施药”,还规定“嗣后每年照例遵行”。同时这一时期,温病学理论与临证经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末清初的江苏医家吴又可结合抗疫感悟写下《温疫论》,认为疫病由戾气引起,能从口鼻而入,并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虽然当时中医预防瘟疫没有疫苗,但却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预防天花的接种术的。就是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后就不再感染。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但到明清时,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中医的人痘术传入英国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此后100多年西医的免疫医学获得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全面、深度地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应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控救治效果显著,也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