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竟和神医扁鹊诞生于同一个时代
中医学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悠远绵长的发展历程中经久不衰。经历了夏商周后,中医学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这是一个战争此起彼伏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代,同时也是中医文明培育、长成的重要时期。
中医理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相当于希腊罗马时代,于西医而言是希波克拉底时代。很多基本的知识、理论都是沿着那个时代的学术往下传递的,于是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中医学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这一时期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下,医药卫生逐渐摆脱巫术的制约而趋于独立发展,战国时期医家们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当时自然哲学的思想,创作诞生了《黄帝内经》一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黄帝内经》主要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医学知识,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其造就的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繁衍生息而不衰的可靠保障,时至今日仍然彰显着实用价值。
神医扁鹊
扁鹊,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神医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扁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上古神话人物的名称,扁鹊是最早的医家图腾,是一个人首鹊身、用砭石治病、灵验如鹊雀的医者,称扁(砭)鹊,此后为神医的敬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高明医生的代称,是一个群体称谓。在这些被誉为“扁鹊”的医生中,以秦越人最为著名,所以后世“扁鹊”多专指秦越人。
扁鹊(秦越人)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的医疗实践,总结出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有三则扁鹊诊病医案,全面展现了扁鹊运用四诊,尤其是望诊和脉诊的水平。“四诊”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四诊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针灸的盛行
针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但运用针灸以防治疾病的实践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影响启发下,针灸更是得以快速发展。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现代考古也有很多证据证明了当时针灸的发展,1972年,河南新郑出土了春秋战国的石针,一端可按摩,一端可刺血。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了四块汉代画像石,其中一块刻有一半人,一半鸟,拟指神医扁鹊手握粗针砭石刺向病人身体......
在针刺疗法历史上,《周礼注疏》中所记载的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证,是已知最早的扎针治病案例。在医术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能使晕厥或休克的病人苏醒,足以看出中医的神奇之处。正是历史上无数中医针灸医家与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应用与发展着针灸医学,成为针刺疗法的创始者、先行者、实践者与传播者,为针灸理论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才使得针灸有了今天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药物知识不断丰富,中医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回顾漫长的中医发展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下一期中医历史小课堂,国医堂将带领大家了解秦汉时期的中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