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谈养生——五脏随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
中医自古就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内脏腑功能的强弱兴衰与自然界四季更替、五行生克息息相关。《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作为《黄帝内经·素问》中的重要篇章,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深刻揭示了五脏随四时五行变化而波动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一规律来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原文】(节选)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么一会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五脏之气与时令气候的联系
在之前对《金匮真言论》篇的解读中,我们就提到过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有着规律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本章中再次提到了五脏之气与时令气候的相关联系,肝属木、旺于春,与胆为表里;心属火、旺于夏,与小肠为表里;脾属土、旺于长夏,与胃为表里;肺属金、旺于秋,与大肠为表里;肾属水、旺于冬,与膀胱为表里。除此之外,五脏各有其特定的旺日,如农历的甲乙日,肝和胆的生理功能最为旺盛;而农历的丙丁日,心脏和小肠的生理功能最为旺盛……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为养生防病提供了重要依据。顺应时节,调和五脏之气,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五脏疾病的治疗
本文还进一步阐述了五脏疾病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治疗原则。肝病在夏季易于缓解,若不愈则秋季加重,需用辛味药疏散肝气;心病在长夏趋于好转,不愈则冬季加重,宜用咸味药柔软心气;脾病在秋季趋于稳定,不愈则春季加重,宜用甘味药调和脾气;肺病在冬季易于缓解,不愈则长夏加重,需用酸味药收敛肺气;肾病在春季易于复发,不愈则长夏持续,宜用苦味药清利肾气。治疗时,需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及疾病的时节变化,灵活运用五味药物,以补泻五脏,调和气血,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这一理论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为我们揭示了五脏与四时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并应用脏气法时论的救治法则,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维护自身健康,还能在疾病面前,拥有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