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岐黄谈养生——解密“三部九候”诊脉法

14165113.jpg

现在说到诊脉大家更熟悉的是切脉,即手往脉枕一放,医生细切进行诊脉。但是中医还隐藏着一种古老的诊脉法——三部九候,简单地解释,就是让患者躺下来,医生选取其不同部位进行诊脉。这种诊脉方式最早记载于《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本期岐黄谈养生,我们就从这篇出发,一起探索学习这种独特的诊脉方法。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这些道理符合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呢?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

黄帝道: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何为“三部九候”?

何为“三部九候”?三部即上部、中部和下部。上部对应头部,中部对应上肢,下部对应下肢。每部又细分为天、地、人三候,总共构成九候。上部天,触摸两额动脉,可判断头角部气血;上部地,按压两颊动脉,能了解口齿部气血状况;上部人,通过耳前动脉,洞察耳目部气血。中部天为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可候肺与气;中部地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反映大肠情况;中部人是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用于判断心的状态。下部天在足厥阴肝经的五里或太冲,可察肝脏气血;下部地为足少阴肾经的太溪,反映肾脏情况;下部人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了解脾脏及相关部位气血。这一完整的体系,如同为人体绘制了一幅详细的气血脉象地图,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框架。

依据三部九候判断疾病

运用三部九候诊法时,医生通过对比各部位脉象,能清楚判断疾病。若某一候脉象出现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等异常,就可初步锁定疾病所在部位。例如,上部脉的异常,可能暗示头面部、咽喉等部位的病症;下部脉的变化,则多与下焦的肝肾、生殖系统相关。同时,从整体脉象情况也能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若九候脉象都微弱无力,久病之人见此脉象,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预后不佳,而新病者出现此脉象,还有治愈的可能。若九候中有一候脉象出现败象,如脉绝不至,或脉象忽快忽慢毫无规律,这表明病情危急,需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三部九候论不仅是诊断方法,更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为疾病的早期发现、综合治疗、预防保健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它提醒我们在关注疾病局部症状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体整体的协调性与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