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谈养生——出现“真脏脉”的表现
本期岐黄谈养生,我们要谈的是《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玉机”指的是璇玑玉衡,即古代一种测量天体坐标的天文仪器,以此命名表示此篇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真脏”指的是没有胃气的五脏的脉象,代表疾病已经比较深入。本篇重点描述了真脏脉象的表现及在诊病方面的探讨。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胠胁满。
【翻译】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
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黄帝道:相反的脉象是什么样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
真脏脉的表现
文中分别从肝、心、脾、肺、肾五脏的脉象表现及人体面色的变化描述真脏。首先是真脏状态下肝脉的表现,即摸脉的时候,脉中和脉外都非常紧急,就像按在刀刃上那么锋利,像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同时面部色泽青白,此时就是濒临生命终结的状态;心脏的真脏脉摸上去之后坚硬,且脉象特别短,非常坚实这样一个感觉,面部呈现出来的颜色是赤黑色且不润泽;肺脉的真脏脉形容为“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就好像羽毛附着在人的皮肤上一样轻虚,即这个脉非常浮,且一点都不沉实,皮肤的颜色表现为白赤且不润泽;肾脏的真脏脉摸上去之后非常搏手,而且就好像圆的石头一样坚实,面部脸色是黑黄色,而且不润泽;最后是脾脏的真脏脉就是快慢不匀,面色显黄青色而不润泽。如果在诊治时医生摸脉摸到这五种真脏脉,就说明五脏的气已经衰败了,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不治之症了。
顺应四时之脉
之前我们在《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篇章的讲解中就已经提到过“四季脉象”这一概念,本篇再次提到了四季不同脉象及顺应四时之脉的重要性。春季的正常脉象,如同弦;夏季的正常脉象,如同钩;秋季的正常脉象,如同毛;冬季的正常脉象,如同石。“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这就是四季的正常脉象。如果脉象出现与四季正常脉象相反的情况,就是逆四时,为不治之症。《黄帝内经》讲春生夏长和秋收冬藏,想表达的就是四季跟我们身体都有有一个节奏,二者要是相合的话身体就健康,要是相违逆的话身体就疾病。所以我们养生为什么要从四时而养生,讲的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需要遵从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这样一个养生原则。
本篇通过对真脏脉的细致论述,揭示了人体在疾病状态下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为中医诊断病情、判断预后提供了关键依据,此外还通过四时之脉等强调了中医养生理念,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