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岐黄谈养生——神奇的中医脉象

岐黄谈养生配图 (1).jpg

本期岐黄谈养生我们将延续上一期对脉象的讨论,从《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出发,继续探讨神奇的中医脉象。首先从标题看,“平人”指的是阴阳平调、气血平和、健康无病之人,这一篇重点探讨正常健康之人的脉象特征和部分疾病脉象及其诊治方法。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翻译】

黄帝问道: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

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乱,亦是死脉。

胃气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反复提到了胃气的重要性,那么胃气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中曾讲∶“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象中蕴含的胃气,是脉象表现出的从容和缓、柔软之态,即判断病情轻重、疾病所在脏腑及病情演变时间的重要依据。文中还提到了五脏由胃腑水谷精微所养,各脏脉气须借胃气的敷布而至手太阴寸口部。由此可见胃气对于脉象的形成以及对人体整体情况的判别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重视脉象中胃气的原因有四:脉气根源于五脏六腑;脉中血气源于水谷之气;肺气附于胃气,推动脉气运行;胃气运脏真之气于脉中。脏真之气是五脏之先天真气,然其必依赖胃气才能行于经脉之中,在全身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对脉中胃气的诊察,不仅是对后天脾胃之本的局部诊察,更是对各脏腑乃至全身的整体诊察。

寸口脉的主病总结

在本篇中岐伯还详细描述了寸口脉的各种异常表现及其对应的病症。脉象如果是短脉,则是主头痛,机理是短脉代表气虚,正虚于上,所以头痛;脉象如果见到长脉,主病是足胫痛,也就是脚还有脚的小腿骨、胫骨这地方疼,因为长脉主气盛,邪实于下;如果脉象见到“促上击”,也就是急促而且非常有力,这种情况主病是肩背疼,机理是急促主阳火炽盛,肩背属阳,所以肩背痛;如果是“脉象坚而实”,坚主阴实,这种情况指的是病在中;如果“脉象浮而且盛”,指的是病在外,浮主表,盛主阳强,所以是发越于外的;如果是脉象见到“沉而弱”,代表寒热、疝瘕少腹痛,沉而且弱代表阴阳两虚,阴寒凝滞于下,主要是阴寒比较盛,这种情况会出现发寒热、疝瘕或少腹痛......我们从本篇文章脉象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已经非常重视寸口脉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脉象诊法还在不断地被现代化和客观化研究。

中医把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它通过触摸我们的脉搏,来感知身体的微妙变化,从而洞察我们的健康状况。通过《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