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谈养生——探究脉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诊脉作为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诊脉的记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就是《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本期岐黄谈养生就带领大家从此篇出发,一起探讨神奇的中医诊脉,看看脉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原文(节选)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翻译】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亡。
为什么早上诊脉最准?
本篇文章一开始岐伯就提到诊脉最好在早上进行,因为经过一晚休息,人体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段人还没有劳于事务,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此时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有助于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反之,吃过饭后,胃肠道开始运动,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会使脉象发生变化,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如果运动劳作后再来号脉,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诊脉结果。但其实不是早上看中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我们在候诊时尽量静坐休息,减少大声讲话、来回走动等大量调用气血的行为,也能保证就诊的准确性。
四季的脉象各有不同
脉象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不但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也会随四季轮换出现变化,正常脉象的形成是与四季气候变化相一致的,中医也就有了“四季脉象”这一说法。文中形容春天脉象是“春应中规”,规字比喻脉象轻虚圆滑,中规即半规,说明春脉必于轻虚圆滑之中而带有微弦之象;形容夏天脉象是“夏应中矩”,矩指方形的器物,中矩即半矩,说明夏脉必方正而又圆滑;形容秋天脉象是“秋应中衡”,衡指秤杆,中衡意为不足之衡,与夏脉比秋脉已稍下,并渐而下沉;形容冬天脉象是“冬应中权”,权指的是秤砣,冬天脉象虽垂于下,却有上浮之势,强调冬脉之沉,必滑匀有力,不可沉伏太过。中医在诊脉时,也会参考四季脉象特点进行诊治。
脉象会随时间变化反映了中医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医学理念,而中医诊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今,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让中医诊脉在现代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内容为公益宣传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