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谈养生——治病也要“因地制宜”
说到中医,大家常常会想到“体质”一词,人体体质既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又和后天的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等有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体质问题的讨论,本期岐黄谈养生就带领大家从《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讨论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体质,以及不同体质下疾病的治疗方式。
【原文】(节选)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翻译】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生病也有地域区别
本章《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标题中的“方宜”指的是由于地方环境不同所以治疗疾病方式不同。本章中将不同地域分为了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进而指出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老百姓得了病之后有各自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受到不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体质不同所以导致了疾病发生原因的不同,治疗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各有所异。中医上很多时候同样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却不同,但是都能痊愈,这其实也是由不同体质所决定的。古人有句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天地人是三合一的,所以中医治病时有些会询问病人生活环境情况,不同环境下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病因病机学说和不同的治法。如东方易患痈疡,西方“病生于内”,北方常“脏寒生满病”,南方易“病挛痹”,而中央居民“多痿厥寒热”。
早期治病方法的地域性特征
本章还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疾病治疗方式:“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东方地区,是天地之气开始发生的地方,盛产鱼盐,靠海傍水,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咸味的食物,过食咸味容易伤血。所以当地人民生病多为痈肿疮疡一类,治疗适宜用砭石。因此,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本章中一共提出了古代治疗疾病的五种方法,分别为砭石、毒药(指某些中草药)、灸炳、九针和导引按跷,但形成自不同的地域。这些在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治病方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独立发展、各成体系,逐渐累积形成了如今中医丰富的治疗手段。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也造就了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致病因素、疾病种类等,并形成了不同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因地制宜”医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很重要的原则之一。